新化史上首张梅山武术照片:首届国术比赛围观二万,展现百年民国生活画卷













武术起源于中国,是中华民族在与自然博斗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与中医、书法、京剧一起称为中国四大国粹。而梅山武术是流传于湖南省新化县的传统武术流派,广泛流传于民间,套路短小精悍,分为徒手拳术和器械套路两大类,攻防兼备,对健身有特别效果,2014年11月11日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梅山武术是梅山文化的代表作,对了解和研究梅山地区的历史、人文有极大的帮助作用,要是能找到最早的影像资料,展现梅山武术特定历史时期的精神风貌和辉煌时刻,铭记历史,传承文化,这将是一笔宝贵的美好记忆和文化财富。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方寻找,终于找到一张当年来新化的挪威信义会传教士拍摄的照片,此照片拍摄于信义会医院外边的田地里,标注为“体育赛事,中国湖南新化,1932年,新化传教站外”。通过查阅民国时的各种报刊得知,照片中的事件是新化县首届国术比赛,比赛日期是1932年9月18日和19日,此次比赛,是为选拔优秀武术人才前往省会长沙参加湖南省第二届国术比赛。

照片中的比武场地,正是县城河西老人民医院的位置,当年此处还是一片田地,叫四亩大丘。田边挤满了人的石砌堡坎上屋边小路,左边是通往青石街,右边是通往承熙寺、洛伽庵、崇阳观,当年叫承熙巷,正是目前青石街通往新化第三小学和第十五中学的小巷,只是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沧海桑田,变化太大。路边的一线房屋,建造于1905年,最初是为校舍。1930年4月30日,长沙信义会医院停办,计划迁往新化,1931年4月7日正式迁来,发展成新化信义会医院,就将这所校舍改成了门诊大楼,在最左边开了个入口,门牌上写着“新化信义会医院”五个大字。
门诊楼后边带塔楼的建筑是为大礼拜堂,也就是福音堂,建成于1908年10月。再往后边的建筑,是为1905年建造的挪威牧师住宅楼,住宅楼和大礼拜堂之间是花园,花园的长度和福音堂的长度一样宽。在花园的福音堂与住宅楼入口处,有一棵大树,在住宅楼的边上,明显也有大树,目前位于城西老人民医院后面的那棵大樟树,就是照片中花园里的这棵。

古樟依旧翠,亭亭如华盖
照片上右边信义会建筑围墙外和小路间有一片坟山,如果再往画面右边走,就将到达易婆山、崇阳岭,三义阁就在那里。(点击阅读:三义阁唯一留存影像:见证塔影胜境,探秘消失原因!)
从照片中可以看出,比武现场几乎是人山人海,用里三层外三层都不足以形容盛况,据当时的报道说有二万多人观看。围观人群中有不少人戴斗笠担雨伞,拍摄当天应该为阴雨天气,个别还发挥了飞檐走壁的特长,堡坎上只要站得住脚的地方就有人在上面,更别说站墓碑、爬墙头、上窗台了,外围部分人群还搬来了长凳籍以拔抬自己的高度方便观看。
人群中众多持枪士兵间隔排列围出中间空地,用木头木板扎出长形擂台,擂台分为两半,其中一半台面竖四根木头,中间两根拉有横幅,对着青石街方向,由于不是正对着拍摄方向,看不出上面写的是什么。靠近拍摄方向处的一根木头上钉着一木牌,依稀可判别出应该是写着几点比赛规则,但具体什么内容不太分辨得清。擂台上明显看得出两个人,不知道是在过招还是在走动,只是动作比较快,在照片中只有残影恍惚,另一双脚看得出来是打着绑腿。靠堡坎那一面的前排有长椅,坐有年轻人、老人、小孩,画面中可见这周围的人大多在大笑。
这张照片,信息量非常之大。不但展现了新化信义会的外观,还丰富地再现出了新化第一届国术比赛的盛大场面,宛如看到一幅波澜壮阔的民国生活画卷。画面中人物达二万余,据1932年1月新化县政府查报的人口数为82.69万,可以这么说,现在不少新化人的祖辈就在这照片当中。在现场观看的小孩,就算当年出生抱着的婴儿现在都已年过九十,能记事并且还在世的,没过百岁也将近百岁了,不知道现在还能找到老人回忆起当年的盛况吗?
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新化历经日新月异的变迁,百年前的田间地头坟山现在已成为闹市区,当年,教堂与坟墓,生与死的两端,在这里相互交织。在世与永生,如同黑夜与白昼,相互交替,构成了这个世界的循环。擂台比武处今夕百年对比,悠悠岁月,沧海桑田,让人感慨万千。2024年国庆期间,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老人民医院拆除,才能以当年的位置当年的视角勉强拍出当年的场景。我们现在拍摄的照片,再过一百年,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展示在后人面前?让我们循着这张留存下来的老照片,追溯历史的足迹,寻找那些即将被尘封的往事,细细讲述“挽留彭县长,抵制梅尉南”和“新化首届国术比赛”的波澜壮阔、百年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