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9021805518 欢迎来到新化县武术协会
梅山武术

新化史上首张梅山武术照片:首届国术比赛围观二万,展现百年民国生活画卷

来源:在新化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4-11-22
1932年9月18日、19日,新化县第一届国术比赛在城南县立小学门首田垅四亩大丘举行,时在新化的挪威信义会传教士拍摄下了这张照片,是为新化历史上第一张梅山武术照片。时隔近百年,我们仿佛能从照片中感受到岁月的沉淀和梅山武术的深厚底蕴。(照片来源:挪威 VID 大學檔案館)

照片中心部分,比武擂台,有横幅,有规则板,特别是擂台上面的人,只见其影不见其人,其中一人打着绑腿。由于比赛是9月18日、19日两天,不知道照片拍摄于哪一天,所以不知道此时的擂台上面进行的是18日的拳术对手赛 和个人表演还是19日的决赛。

新化信义会外边的坟山,有些坟碑上站着人,有的碑上还不止站一个。他们为了能看得见比武的擂台,稳稳地站立在比较窄的墓碑上面,真难为了他们,他们的举动让我们感受到了先辈们对梅山武术的热爱和执着。

新化信义会医院门牌,此时大门紧闭,后面左右窗子上都还站着人,双手把紧窗户木栏,以方便观看。当年,挪威信义会在各地开办的教会医院,只有益阳和新化的有盈余,其他地方的都亏本。

新化信义会医院屋顶阁楼天窗里站着四人在观望比赛,看样子是四个女性,前排三个,后排一个,后排为了能让自己稍微前倾又能稳住身形,双手撑在两边墙壁上,前排右边一位看得开心大笑,不知他们四个是谁家的祖母?谁家的外婆?

擂台横幅正面向的坡面,挤满了人,特别是坡的中间能站脚的地方,也有七八人在上面,其中一女性,以大马金刀的坐姿,双手垂于腿上,头歪向一边,甚是惬意。

高度不够,长凳来凑。三条长凳并排,最左边的长凳上站立着三人,中间一条没站人,右边一条因为有两人站在凳后,看不出有没有人站立,也可能在凳上站久了累了,下来休息吧。可也有一人在两条凳子中间,又够不着,双手抱头,似做无奈状。

人多的地方就有商机,于是,卖小吃的就来了。一个小吃担子,只是看不出卖的是什么,扁担靠在竹提手上,旁边还坐着一小孩,隔着画面我们都仿佛闻到飘渺的香气。

靠近坟山的外墙处有一堵矮墙,也被搞来梯子爬了五个上去,梯子上也至少站立四个女人,足见武术运动在新化人们心目中的喜爱程度,真可谓情有独钟、如醉如痴。








在擂台的前方站着一列大兵,他们的枪在身后围成两个枪垛,每个人都神情专注地看着擂台上面。七人的姿势也各有不同,有背手的、有垂手的、有双手交差在一起的,可以看出有几个面带笑容。








新化信义会医院大门旁的墙壁上贴着五张大字报标语,右边的纸张颜色较深,已经看不出写的是什么,其他四幅内容能分辨出来,内容是:“挽留彭县长”和“反对吸鸦片烟的梅尉南来长新化”,后面都有落款,但分辨不出落款内容,这些标语反映了当年一个轰动新化的大事件:挽留彭县长,抵制梅尉南。








沧海桑田,百年变迁,当年的荒野坟山之上,曾经的寂静被打破,如今已化作一片闹市,融入了人间烟火气息。今夕对比,依稀能看到百年前的模样,似觉清晰,却又好象当年福音堂里的钟声,余音袅袅又渐趋朦胧。

在新化,记录新化人文、事件、风物、历史,一纸风华录,翰墨韵千秋。走进在新化,揭开新化这坛陈年老酒,观如诗画卷,听历史回响,揽岁月沧桑。





武术起源于中国,是中华民族在与自然博斗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与中医、书法、京剧一起称为中国四大国粹。而梅山武术是流传于湖南省新化县的传统武术流派,广泛流传于民间,套路短小精悍,分为徒手拳术和器械套路两大类,攻防兼备,对健身有特别效果,2014年11月11日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梅山武术是梅山文化的代表作,对了解和研究梅山地区的历史、人文有极大的帮助作用,要是能找到最早的影像资料,展现梅山武术特定历史时期的精神风貌和辉煌时刻,铭记历史,传承文化,这将是一笔宝贵的美好记忆和文化财富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方寻找,终于找到一张当年来新化的挪威信义会传教士拍摄的照片,此照片拍摄于信义会医院外边的田地里,标注为“体育赛事,中国湖南新化,1932年,新化传教站外”。通过查阅民国时的各种报刊得知,照片中的事件是新化县首届国术比赛,比赛日期是1932年9月18日和19日,此次比赛,是为选拔优秀武术人才前往省会长沙参加湖南省第二届国术比赛。





1932年9月长沙大公报刊载“国术比赛结果”新闻





照片中的比武场地,正是县城河西老人民医院的位置,当年此处还是一片田地,叫四亩大丘。田边挤满了人的石砌堡坎上屋边小路,左边是通往青石街,右边是通往承熙寺、洛伽庵、崇阳观,当年叫承熙巷,正是目前青石街通往新化第三小学和第十五中学的小巷,只是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沧海桑田,变化太大。路边的一线房屋,建造于1905年,最初是为校舍。1930年4月30日,长沙信义会医院停办,计划迁往新化,1931年4月7日正式迁来,发展成新化信义会医院,就将这所校舍改成了门诊大楼,在最左边开了个入口,门牌上写着“新化信义会医院”五个大字。

门诊楼后边带塔楼的建筑是为大礼拜堂,也就是福音堂,建成于1908年10月。再往后边的建筑,是为1905年建造的挪威牧师住宅楼,住宅楼和大礼拜堂之间是花园,花园的长度和福音堂的长度一样宽。在花园的福音堂与住宅楼入口处,有一棵大树,在住宅楼的边上,明显也有大树,目前位于城西老人民医院后面的那棵大樟树,就是照片中花园里的这棵。








古樟依旧,亭亭如华盖








照片上右边信义会建筑围墙外和小路间有一片坟山,如果再往画面右边走,就将到达易婆山、崇阳岭,三义阁就在那里。(点击阅读:三义阁唯一留存影像:见证塔影胜境,探秘消失原因!)








从照片中可以看出,比武现场几乎是人山人海,用里三层外三层都不足以形容盛况,据当时的报道说有二万多人观看。围观人群中有不少人戴斗笠担雨伞,拍摄当天应该为阴雨天气,个别还发挥了飞檐走壁的特长,堡坎上只要站得住脚的地方就有人在上面,更别说站墓碑、爬墙头、上窗台了,外围部分人群还搬来了长凳籍以拔抬自己的高度方便观看。


人群中众多持枪士兵间隔排列围出中间空地,用木头木板扎出长形擂台,擂台分为两半,其中一半台面竖四根木头,中间两根拉有横幅,对着青石街方向,由于不是正对着拍摄方向,看不出上面写的是什么。靠近拍摄方向处的一根木头上钉着一木牌,依稀可判别出应该是写着几点比赛规则,但具体什么内容不太分辨得清。擂台上明显看得出两个人,不知道是在过招还是在走动,只是动作比较快,在照片中只有残影恍惚,另一双脚看得出来是打着绑腿。靠堡坎那一面的前排有长椅,坐有年轻人、老人、小孩,画面中可见这周围的人大多在大笑。





1932年1月新化人口统计表





这张照片,信息量非常之大。不但展现了新化信义会的外观,还丰富地再现出了新化第一届国术比赛的盛大场面,宛如看到一幅波澜壮阔的民国生活画卷。画面中人物达二万余,据1932年1月新化县政府查报的人口数为82.69万,可以这么说,现在不少新化人的祖辈就在这照片当中。在现场观看的小孩,就算当年出生抱着的婴儿现在都已年过九十,能记事并且还在世的,没过百岁也将近百岁了不知道现在还能找到老人回忆起当年的盛况吗?








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新化历经日新月异的变迁,百年前的田间地头坟山现在已成为闹市区,当年,教堂与坟墓,生与死的两端,在这里相互交织。在世与永生,如同黑夜与白昼,相互交替,构成了这个世界的循环。擂台比武处今夕百年对比,悠悠岁月,沧海桑田,让人感慨万千。2024年国庆期间,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老人民医院拆除,才能以当年的位置当年的视角勉强拍出当年的场景。我们现在拍摄的照片,再过一百年,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展示在后人面前?让我们循着这张留存下来的老照片,追溯历史的足迹,寻找那些即将被尘封的往事,细细讲述“挽留彭县长,抵制梅尉南”和“新化首届国术比赛”的波澜壮阔、百年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