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武术的前世今生
新化民间把会武术的师傅叫“把师”“打师”,学武叫“学打”,练武叫“操劲火”,二人比武叫“巴手”“顾(新化方言,比的意思)堂”。春节期间,有乡下来的武术队进城表演拳术,一招一式,稳稳当当,劲崩崩的,颇带劲。我有几位童年朋友后来“学打”学出名堂了,我却从不敢沾边,怕学打刁(新化方言,招惹的意思)打,怕痛,但爱看还有点爱胡说八道。
1980年之后,突然冒出个新词:梅山武术,而且全县城乡一夜之间兴办起二三十家私人武馆武校武社,拉起旗帜招兵买马,广招爱徒。我的三位武术朋友当然身处其中。“梅山武术”是个什么东东?武馆武校武社怎么授徒?我有了兴趣。
有三件事打破了我对“梅山武术”的神秘。
第一件事,是1980年代风靡全国的电影《少林寺》,那个少林武术的腾挪闪跳与我们本地武术的一招一摆完全是两种打法。当时有个总结叫“南拳北腿”比较准确。
第二件事,是1991年12月,在新化举行的“湖南省第六届散打擂台赛”和“湖南省农民武术选择赛”。武术朋友给我弄到票,叫我坐他旁边,可以提示我怎样欣赏比武。一个30多岁的新化选手和一个20来岁的祁东选手上场。朋友对我说,这个新化选手叫“老桩子”,因为他家从他祖父到他,三代传的都是老派梅山武术。他说“肯定精彩”。
开战,老桩子身子微下蹬,不动,但可以看出是个前弓后箭的桩式,双手一前一后握拳,齐肩,而祁东选手双手下垂,左右游荡着寻找战机,他转到哪个方向,老桩子以不变的的姿势移动一步随之转向。祁东选手突然左转并且在老桩子还未来得及变换方位时,突然右转而且疾速地跨前两步,右腿横空一扫,准确击中老桩子头部,倒地不起,比赛结束。武术朋友发出一声惊叫:“北派!少林腿!”。
第三件事,1992年夏,我跟县文联田希凤主席下乡搞一项文化调查。到达某山区某乡镇,田主席对乡文化站长作完调查后,我说,听说这里的把师蛮多,是吗?乡文化站长说“是呀”,当即把我们带到一个把师家里,请把师表演一下。把师顺手操起堂屋里的一把钯(一种梅山武器)就要表演。我说,到外面坪里去,那里宽敞些。把师说,不必,就在这里蛮好的。我看了看这堂屋,大概20来个平方米。他开始表演了,从那头打过来,又从这头打过去,老是在这块小地方里转圈子,对此,我惊讶不已。我想,如果给他一块三四十平方米甚至更大的地方,他也只能在这个小范围里转圈子吗?
通过这三件事,我开始查阅资料,寻找梅山武术的源头。
史载,新化多山,宋人吴居厚(时任武安军节度推官)在《开远桥记》中记载:梅山,春秋战国时为梅山蛮地。地广千里,广谷深渊,高岩峻壁,绳桥栈道,民居十洞之中;食则引藤,衣制斑斓,言语迷离,出操戈戟,居枕铠弩,刀耕火种,摘山射猎。
据此不难确定:“广谷深渊,高岩峻壁”是说梅山少平地,操功练武只能在逼仄的小范围内进行,新化民间有言“拳打卧牛之地”,两人打架只好硬打硬,躲都没地方躲。“摘山射猎”是说他们的梅山武术是在“打野兽”中生成的。打野兽凭什么?凭勇猛。狼虫虎豹不像人那样有智谋,在一捕二跳三抓的简单动作失效后,要么被捉,要么只有逃。要说这也是“术”,只能说是一种“捕兽术”,客气一点说也可以叫“山地武术”。
前面所说的散打比赛中,老桩子与祁东人的比武,可以视为“山地武术”与“北派武术”的对阵。平(盆)地宽广且平坦,腾挪躲闪有足够的余地。特别要提到的是:北派用腿打人的动作多。腿比拳头厉害,“胳膊拧不过大腿”。
宋王朝收复梅山,不是中原武术不济的问题,因为梅山沟壑纵横,道路崎岖,云雾缭绕,晴雨变化无常。这种山岳丛林之地在军事上最为有利,梅民进可攻,一声牛角“呜呜”吹响,梅民们啸叫着下山如从天而降;退可守,打几声哨音,他们如猿猴归林,隐蔽于密林之中,无处可觅。中(平)原官兵没有经历过山林作战,不敢冒险剿山。正是凭借如此险峻的山林优势,古梅民持险逞强,成为历代王朝“如之奈何”的心头之患。但梅民如果与官兵真正对阵却要吃大亏了。
史载:宋太平兴国二年(977),梅民与宋兵大战。宋军“擒蛮二万,令军中取利剑二百斩之,余五千遣归”。此战,宋兵屠杀蛮民以万计,余者(多是妇幼老残之人)放归于山。
史载:宋熙宁五年(1072),宋神宗派兵三路血洗梅山。时益阳县令张颉看到家乡血流成河,内心焦急,赶紧进廷复奏:江南杀人太多,无辜者十有八九,浮尸蔽江,致使数月无人敢下河捕食河鱼。宋王朝最终放弃武力,以“怀柔之策”劝诱梅民归顺。
宋开梅置县之后,宋王朝采取“掺沙子”的办法,从江西、浙江等外省动员大批汉人移民新化。期间,也有“不服王化”的瑶民反抗,但总是被扑灭。这样迫使大批梅民南逃,留下来的少数族人被强制汉化,当然包括了在武术上的“汉化”。据清同治十一年(1873)《新化县志》载:新化瑶人于明末死徙殆尽。又据1996年版《新化县志》载:1963年普查,全县少数民族共5人,计回族1人、彝族1人、苗族3人。直至1990年,人员流动、婚配等,县内有18个少数民族族民382人,其中无瑶民。
自明至清至民国,新化本土武术家纷纷走出梅山,云游四方专访武林高手切磋武艺,或街头卖艺结交江湖武术高人,虚心学习外地先进的武术技艺,广泛吸收少林、武当、峨嵋等南北派武术高招,取众家之长,补自家之短,兼收并蓄,为我所用。其中最显著的一个变化即是:新化武术吸收、引用北派武术中的“腿”功,打远敌用腿,打近敌用拳,贴身打则用摔拿,充分发挥身体的各个部位的优势打击对手。
如此,我认为,以明代为分界线,在此之前的本土武术称为梅山武术,在此之后的本土武术是正而八经的新化武术。而且,我要强调的是,梅山武术是苗瑶武术,新化武术是汉人武术,发展至今已逾650多年,新化武术完成了对梅山武术的形塑。
当然,我并不否认新化(汉人)武术中有梅山武术的某些因素。
新化人还津津乐道梅山武术打下了汉口码头。我笑了,汉口码头最终能得到官方裁判给新化,是因为那位审案府太爷敬佩一位新化船工张师傅居然敢穿了烧红的铁鞋走五步倒地而亡得到的。《汉口志》又记载,清咸丰元年(1851),宝庆帮(新化帮)与安徽帮为争夺码头大械斗,双方各死10余人,大概是打个平手。宝庆帮规定,为打码头而战死者可享受“死士”待遇。“士”者,是中国古代对人的一种尊称、美称,如勇士、志士、壮士。这里的“死士”即我们现今所称的“烈士”,由帮众共同承担死士的后事,以及怃恤死士的家属和扶养他的父母和未成年子女。
武术武术,打的是“术”。术,讲究灵活机动。古梅民的“术”是什么,是“山地战术”和“捕兽术”。中原的“术”是什么,是一种纯粹与人打架的战术,或者干脆说是“杀人术”,二者没有可比性。——我在我的武术朋友中“贩卖”我的这个理解,他们回我说:“言之有理”,因为他们认为他们学的都是现代新化武术。
梅山武术列入国家非物质遗产,新化被评为“梅山武术之乡”无可非议。
窃以为,任何古传的传统的文化或职业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不变,我们这个社会还怎么进步?
我是“外行看热闹”,诸君全当此话是笑谈。就此打住。
作者 夏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