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悍的梅山峒蛮|峒蛮血性
梅山战事
梅山蛮“三苗”身居山峒,狩猎为生,以射著称。长沙、益阳出土的大批青铜器,其中武器有戈、矛、戟、剑、殳(shu)等。这些武器与现梅山武术兵器十分相似。表明梅山蚩尤创制“五兵”的真实性。
《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记载淮南王安谏伐越书说:“越非有城廓邑里也,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以地图察其山川要塞,相去不过寸数,而间独数百千里,险阻林丛弗能尽著……夹以深林丛竹,水道上下击石,林中多蝮蛇猛兽。”梅山蛮的生存环境,成就了他们倔强性格和热恋家园的情结,两者加在一起,决定了梅山蛮的剽悍和百折不挠。古代梅山的历史,是征服自然发展生产创造文明的历史,更是保卫家园、扩展家园血与火的战争史,凸显了峒蛮的血性。以蚩尤为首领从事征伐,最著名及轰动全国的是与炎帝、黄帝之战,这众所周知,此处从略。且看宋以前发生在梅山的战事。
长沙蛮南攻桂阳等地
《抱一遗著▪梅山考》云:“梅性越人,人口繁衍,尚操弓拓弩,发展成为强大的部族,常驰驱于益阳、长沙、湘乡、宁乡之间。”《后汉书▪南蛮传》云:“永寿元年(155)十一月,蛮屯益阳……;延熹三年(160)秋,蛮抄掠郡界,众万余人,杀伤长吏。”长沙蛮(汉时对梅姓梅山蛮的称谓)经过战争的锻炼,更加强盛。延熹五年,号召推翻东汉王朝的统治,零陵蛮(广西全县)起兵响应,合计二万余人。声势大振,分兵南进,攻占桂阳(郴州)、苍梧(广西)、南海(广东)、交趾(越南)。苍梧刺史及交趾刺史闻风而逃。
东汉恒帝急遣御史中丞盛修募兵攻之,未能取胜,又派谒(ye)者马睦督荆州刺史刘度击之,亦大败而归。后来采纳群臣的建议,越级提拔度尚为荆州刺史,拜冯绲(gun)为车骑将军,率兵十万余人分别围攻,长沙蛮以寡不敌众而大败,被俘者万余。以上见《后汉书》冯绲、度尚等传记。
山越反抗孙吴政权
三国时,称梅山的长沙蛮为山越。他们与皖南、江西的扬越互相呼应,常常联合起来反抗孙吴政权的统治。
《三国志▪吴志》记载:“长沙益阳为山贼所攻”,后来孙权派遣黄盖率兵收复益阳,山越退守梅山边境,与之对抗,相持数月有余。
梅山十峒切断邵州道
《新唐书▪邓处讷(ne)传》云,唐僖宗光启二年(866),全国藩镇割据相争,陬(zou)溪人周岳趁机率众占领衡州,石门峒酋向瑰亦召集蛮人数千攻占澧州,作桴鼓之应。
当周岳进攻潭州刺史闵顼(xu)时,向瑰恐邵州刺史邓处讷援闵,梅山十峒扶姓蛮应向之邀,出兵切断邵州道。
梅山峒粉碎楚将王同的进攻
《通鉴》载:后梁贞明四年(918)及后梁明宗天成四年(929)三月,扶姓梅山蛮曾两次出兵攻入邵州。《湖南通志》、《南村草堂文钞》第二十卷均说,马殷父子奄有湖南,号称楚国,兵力亦强,派遣江华指挥使王同领兵进犯梅山,在蛮人的英勇反击下,王同战败,死于司徒岭。
梅山蛮攻陷潭州
后汉隐帝乾祐年(949),楚王马殷之子希广、希萼兄弟互相残杀,马希萼约梅山蛮相助,蛮素闻长沙之富,遂出兵攻占益阳。次年十二月,扶姓梅山蛮击败楚王马希广之兵于玉潭(今宁乡县城),杀其将陈墦。张延嗣、黄处超,即乘胜攻入潭州(今长沙市),驻兵三日,尽取其库存财宝而返梅山。以上见《通志》、《通鉴纪事本末》及欧阳修所著《新五代史▪楚世家》等的记述。
蛮兵袭击宋将李继隆于长沙
宋开宝八年(975),扶姓梅山蛮又“常寇邵之武冈、潭之长沙”。《宋史▪石曦传》云:“蛮在长沙时,正当宋名将李继隆会同石曦率兵去袁州(江西宜春)攻打南唐军。梅山蛮数千,陈兵于长沙南面,截其去路。李继隆力战,手足均被毒箭射中,其士兵亦死伤三分之一。”因而宋在平定南唐之后,即派石曦领潭州兵进犯梅山。石曦兵从邵州攻入梅山边境(邵阳常福村与梅山交界处)的板山、仓溪诸峒,俘斩数千人而去。
从此激起梅山蛮的仇恨,由左甲首领扶汉阳等率众多次进攻宋朝的郡县。《宋史》称梅山峒蛮“寇掠边境,朝廷累遣使诏谕,不听。”考扶汉阳,《宋史▪梅山峒蛮传》作苞汉阳,而《田绍斌传》却作符汉阳,光绪《湖南通志》、同治《新化县志》《安化县志》皆作扶汉阳。《抱一遗著》所作的考证云:“符与扶音近,至苞之与符,乃古今音耳。”
扶蛮王与宋翟守素决战
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太宗皇帝任命石熙载(河南洛阳人)知潭州,又令客省使翟守素(济州任城人)会同江州(江西九江)刺史田绍份(斌)调潭州兵及各州屯兵分路围攻梅山。
翟守素从前面的益阳、宁乡进入梅山,时逢大雨兼旬,宋军所持弓弩松弛不堪用。蛮兵乘机围攻,不料翟守素令所部连夜削木为弩,天明交战,蛮抵挡不住而退。宋军乘胜追击,扶汉阳不幸阵亡。田绍份在邵州途中获得此讯,又兼程从梅山大本营(在今新化)的背后袭击,梅山蛮遭其前后夹击,以致大败。
“擒蛮二万,令军中取利剑二百斩之,余五千遣归。”此役,宋朝帝王兴数州之兵,屠杀以万计,暴力之猛,镇压之酷,较石曦之役何止十倍。然终末能征服梅山而占有其地。宋兵只好撤出梅山,在其前沿地带(今安化县境)采取防御措施,设立梅子口、七星、普溪、白沙、蜉蝣五砦(zhai),以兵环戌之,控制蛮人与内地人交往,禁止其下山耕牧。
关于上述史料,《南丰类稿》、《宋史》的本纪、石熙载传、翟守素传、田绍份传、王侁(shen)传及《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的记载,均大抵相同。
章惇(dun)开辟梅山
梅山继扶氏而兴者,为苏氏。《抱一遗著▪开梅山考》云:“苏氏既有梅山,数侵夺南江蛮之舒、向二族,以广疆地。梅山苏氏遂与北江(今靖县)杨氏并称为巨酋。”今小沙江瑶峒,原界新化、邵阳、武冈、溆浦之间,正是当时梅山蛮与南江蛮双方冲突之点。
宋朝地方官吏亦渐知武力不能征服梅山,乃相继试行怀柔之策。庆历七年(1047),知潭州刘元瑜(河南人)使州人杨谓入梅山,劝说酋长及四百余人出来听命(见《宋史▪刘元瑜传》)。嘉祐末年(1063),知益阳张颉(桃源人)以益阳县境与梅山溪峒接壤,多蛮人出没,乃弛禁约,允许其下山耕牧(见《宋史▪张颉传》)。
熙宁初,范子奇为湖南转运副使,向朝廷建议:“蛮持险为边患。宜臣属而郡县之。”(引自《宋史▪范子奇传》)后来蔡煜(宋州人)继为湖南转运副使时,复奏“宜开蛮酋,使为土民;口授其田,略为贷助,使业其生;建邑置吏,使知有政”(引自刘挚撰《蔡煜墓志》)。
宋神宗采纳了这些建议,于熙宁五年(1072),诏知潭州潘夙、湖南转运副使蔡煜、判官乔执中(高邮人)会同经制章惇(建州浦城人)以和平方式解决梅山问题。(见《宋史▪本纪》)此时,章惇任湖南北察访使,即以三路兵马平定南江北江群蛮。《宋史▪张颉传》称此役:“熙宁间,章惇开梅山,兵抵丁乡,入沩山。”正处进退两难之际,接到宋神宗招抚梅山的诏谕后,即遣沩山密印禅寺长老颖诠率领三人入梅山各峒说法劝降,随后泉州的僧绍铳亦去参与此项活动,(见《佛祖纲目》)。复派知武冈县郭祥正入梅山溪峒中说谕苏甘等峒主。此事《宋史▪文苑》、《东坡文集》均有记述。
由于避难梅山的汉人不断繁衍,瑶人与内地的交往日多,加上汉文化的影响、佛教的传入等诸多因素,致使在战与降的问题上意见很难统一。经过反复协商,订立“汉降瑶不降、男降女不降、生降死不降”三个条件(引自小沙江瑶族家传《瑶人根源》),始和平开辟梅山,“纳入北宋版图”(道光《宝庆府志》末卷)。同年(1072)十一月,建立新化县,籍其民一万四千八百零九户,十万九千零八十九丁。建县后,瑶人退居新化县西南崇山峻岭之中,宋朝随在其周边设置惜溪(在锡溪村)、柘溪(在福田村)、廉溪(在文田村)、深溪(在隆回县三都之辰溪)、云溪(在鹅塘村)五砦(zhai),以防御之。
陈益球/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