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9021805518 欢迎来到新化县武术协会
武术文化

强悍的梅山峒蛮|族源初考

来源:新化武协       发布时间:2025-03-01

梅山蛮是古代南蛮的一支,居住在湘中雪峰山脉一带,为盘瓠、九黎、三苗的后裔。后来虽都以瑶称呼,但又完全不同于其他地区的苗、峒、瑶、水等族,也不同于长沙、湘潭、株洲、衡阳等地已经开化了的南蛮湘人,而是介于野蛮与文明之间的一个族群,是古老湘人的历史“标本”之一。

随着梅山的逐步发展,梅山蛮这个古老的民族何去何从,真是众说纷纭。有说:经过长期的民族融合与战争,梅山许多古老的民族亦不复存在,大部分汉化,一部分未汉化的后来也迁徙,自此梅山境内无越人。也有学者根据该地风俗分析认为,古时梅山蛮的后裔可能主要是现在的瑶族,还掺杂着一些其他的民族成分。还有人认为,大部分瑶人迁徙别处,“湖广填川黔”就是明证,更有瑶人《迁徙歌》唱道:“瑶人愁乱无粮吃,吃尽万般无万千,十二姓瑶无计奈,漂洋过海到东京……”今天的越南、加拿大、美国等国仍然生活着瑶族的后裔,法国瑶人甚至把梅山十峒定为梅山教圣地,这些都是事实。

不管古代梅山蛮何去何从,但梅山蛮创作的梅山文化,特别是梅山巫术,以它浓厚的民俗基础影响四方。梅山文化是梅山蛮自己独特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真正的原住民文化,更是研究古代化外民生活和生产方式难得的活资料。

百越人

梅山是百越人的发祥地。中国历史上夏朝是百越人所建立的王朝。《吴越文化志》等有关文献记载:百越族北上建立王朝。古代江南土著呼“人”的方音,“越”就是“人”的意思。百越的“百”是多数、约数而不是确数。百越是对南方诸族的泛称。夏朝称“于越”,商朝称“蛮越”或“南越”,周秦时期的“越”除专指“越国”外,亦同样是对南方诸族的泛称。周朝称“扬越”、“荆越”,战国称“百越”。《汉书▪地理志》注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战国以前,《周礼▪职方氏》中最早出现“七闽”名称。闽即古代东南地区越族的名称。许慎《说文解字》说:“闽,东南越,蛇种。”

百越族,是居于现今中国南方和古代越人有关之不同族群的总称,文献上也称之为“百粤”。粤,越族。其分布甚广,内部各有种姓,杂处于现今中国南方各地。在中国历史上,整个广大的江南之地,即所谓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在秦朝、汉朝以前都是百越族的居住地。他们所使用的古越语,与中国北方所使用的上古汉语也相差极大,彼此不能通话。根据语言学者的研究,在现在所谓汉语八大方言中,北方方言(官北话)可以初略看成是古汉语数千年来在中国北方发展起来的结果,而其余方言,却是由于历史上北方居民数度南迁与南方民族的语言相互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尤其是吴语、闽语和余粤语,更与百越民族的古越语有相当密切关系。现在居住在中国南方属壮峒语系和苗瑶语系的各个民族,不论是在语言上,或者是在文化习俗上,都与古代的百越族有一定程度的关系。此外,也有某些学者认为,现今中南半岛的一些民族,比如说泰国的泰族、缅甸的掸族、越南的京族和芒族,甚至属于南岛民族的台湾原住民,也都和百越族有相当程度的关系。

百越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和生活、斠化特点。百越语为黏着型,不同于汉语的单音成义,故百越语译成汉语时一字常译为两字,如“爱”为“栐职”,“热”为“煦虾”。有人认为越语与今壮侗语系的语言十分接近。百越族的生活、习俗习惯也有特点,如凿齿、断发文身、契臂为盟、多食海产、巢坚、善使舟及水战、善铸铜器等。

虽然在今天已经找不到一个名字叫百越族的民族或族群,不过,百越文化事实上却透过种种不同的方式,在很多不同民族的文化里面留下了种种痕迹。它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也受到其周围古文化、特别是中原文化的影响,从而日益汇入到中国古文化之中,为建设中华共同文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现有的一些语言学研究均指出,在百越族被汉化以后,其所使用 的很多字韵,却依旧遗留在不少民族现在的语言中,比如说属侗壮语系和苗瑶语系中某些少数民族,被归为汉语方言的一些南方方言,甚至包括印尼、马来西亚、夏威夷、新西兰等地的南岛民族,其语言中都可以找到属于古越语的同源字。比如说古越语的蜘蛛(laksa)一词,就可以在鹤佬语、客家话、畲语、马来语、夏威夷语以及新西兰毛利人的拉巴怒伊语等语言当中找到类似的发音。

越人有自己的语言。“越人拥楫歌”,其歌词与中原语言根本不同,不经翻译,连邻近的楚人都听不懂。越族的音乐好野音,据说,越王勾践听汉人乐师吹籁,听不懂,也不爱听。

梅山在新石器时期,明显反映了“百越文化”的特征。从王爷山的万顷良田和紫鹊界梯田以及王爷山的“四术”(医术、武术、植术、饲术)等方面来看,证明梅山是世界上栽培稻谷的起源地之一。稻谷并不少由国外引进的,百越族则是我国最早栽培稻谷的民族。在原始时期,梅山百越人勤劳、智慧,不仅学会了种植野生植物,而且学会了圈养野生动物,饲养家禽的历史最为悠久,可以追溯到七千年以前,从而断定梅山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饲养牲畜的人群之一,百越族是最早饲养家猪的一个古老民族。

百越人铸兵器的技术也闻名天下。19712月,湖南长沙浏城桥楚墓中曾掏出两支“程竹棒”,经考证便是古代的殳。197312月,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二号墓出土了实用兵器错金铜弩机,三号墓出土了弩、弓、箭、矢、箙、剑、戈、矛等八种兵器和兵器架共38件,其中弩与战国的比较起来,有很大改进。弩机有廓、弩臂、弩身加大加长。弓则长达145.8厘米,比战国弩弓宽厚。1979年从益阳赫山庙镇战国墓中出土了大量的古兵器矛、戈、斧、钺,还有著名文物楚王长铜剑。这些都说明由于当时军事上的需要,已造出了弹力较大的强弓劲弩,反映了有关兵器的历史记载的真实性。

百越人不但铸造兵器技术高超,也擅长航海。越人“水行而山处”,为习水民族。百越人民素以善制舟楫、巧于驭舟。首创水师、富于航海经验而著称于世。百越族的航海技术是很发达的。在交通相对落后的古代,海上交通较陆上交通更为容易。借助季风,从江南到达日本,一周时间就够了,甚至更短。

在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百越人在长期与其周围特别是同汉族的不断交往中,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相互交流,而且在血统上彼此融合,至东汉三国时,百越族已经渐渐消失。百越族大部分混合在汉族之中,而一部分则发展为现今我国南方壮侗语族的一些少数民族。

百越中最早出现的一支是春秋时的于越。于越初以会稽为中心,至勾践建越国。春秋时期,吴越常相攻占,公元前492年越国为吴王夫差打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奋发图强,19年后终于攻灭吴国,与诸侯会盟徐州,号称霸主,勾践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日本文化由绳文文化向弥生文化过渡是一次质的飞跃。而创造了弥生文化的并不是日本列岛上的原住民。有学者认为,秦汉之际曾有大批吴越百姓迁徙到日本,这批先民把先进的文化技术(例如水稻种植技术)带到了日本,使日本本土文化有了一次飞跃,产生了“弥生文化”。

瑶人

瑶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为2637421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称“勉”、“金门”、“布努”、“炳多优”、“黑尤蒙”、“拉珈”等。

瑶族居住地区多为亚热带,海拔一般多在10002000米之间,村寨坐落周围,竹木叠翠,风景秀丽。因其生产方式、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不同特点,也因为经济生活、风俗习惯的差异,又有“盘瑶”、“山子瑶”、“顶板瑶”、“花篮瑶”、“过山瑶”、“白裤瑶”、“红瑶”、“蓝靛瑶”、“八排瑶”、“平地瑶”、“坳瑶”等称谓之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湖南、云南、广东、贵州等省。

瑶族分布的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居住在山区。瑶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支系比较复杂,各地差别很大,有的甚至互相不能通话,通用汉语或壮语。历史上没有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1982年中央民族学院语言研究所苗瑶语教研室盘承乾、邓方贵、刘保元等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并根据195712月国务院讨论通过的《关于少数民族文字方案设计字母的五项原则》,设计了一套瑶族勉语的文字方案(草案)。美国等一些国家的瑶族,在1983年也以拉丁字母形式创造了瑶文。但与我国的瑶文字母略有不同,于是在19844月底5月初,美国、泰国瑶族派了一个代表团来华,与我国瑶语文工作者商讨统一瑶文字母问题,并取得了一致意见。现在中国、美国、法国、加拿大、泰国等有不少瑶族会使用统一的瑶文互相通信往来,进行文化交流。于是瑶文已成为世界性的瑶族(勉语)文字了。但瑶文还处于试验阶段,还有待于普及和推广。瑶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由于长期与汉、壮、苗等族接触,各地瑶族一般又兼通汉语,部分兼通壮语和苗语。

关于瑶族的来源,说法不一,或认为源于“山越”,或以为源于“五溪蛮”,或认为瑶族来源是多元的。但大多数认为瑶族与古代的“荆蛮”、“长沙武陵蛮”等在族源上有渊源关系。

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后,采取迁“谪戌”民于边疆民族地区的政策,从中原派大批汉人进入长沙、武陵蛮地区,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这些地区生产的发展。西汉时,武陵蛮地区的蛮人按丁计税,到了后汉仍对蛮族征收“瑶税”。永和元年(136),由于“瑶税”过重,包括瑶族先民在内的武陵蛮纷纷起义。

南北朝时,瑶族先民已分布到“东连寿春(今安徽寿县)、西通上洛(今陕西商县一带)、北接汝颖(今河南东部及安徽西北部)”的广大地区。这一时期瑶汉经济文化交往密切。唐代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及广东、广西境内,史称莫瑶族。莫瑶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宋王朝对瑶族地区采取“以夷制夷”的政策加以控制,部分瑶族地区在土官或土酋的统治下,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在瑶族的历史上,有一次重要的迁徙,元朝时期,官员派人前来征税,当地瑶民热情款待,以至官员忘了回衙。衙门误以为瑶民杀了前来征税的官员,故派兵前来剿杀,瑶民被迫迁徙分转各地。临前将牛角分成十二节由十二姓掌管,相约千年后再回故地。

元、明、清时期,瑶族的分布已遍及广西、广东以及湖南西南部和云南、贵州的部分山区,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发展较快的地区已接近汉族地区的水平,而偏远地区的瑶族“随溪谷群处”,甚至不从事农耕,以打猎为生,一部分尚处于原始社会发展阶段。由于封建王朝剥削、征剿屠杀,明末清初,部分瑶族逃至越、老、泰等国边境。至20世纪70年代,在越、老、泰等国的部分瑶族分布迁徙到美、法、加拿大等国定居。

历史上,瑶族和苗族有密切的亲属关系,同源于秦汉时的“武陵蛮”部落。大约在隋代,居于现在湖南、湖北一带的瑶族和苗族已分化成两个族群。云南的瑶族是明、清以后分别从两广和贵州迁入文山境内的。以后又分迁到红河流域和墨江、勐腊等地。云南的少数民族不仅会说本民族的语言,还兼操汉语。壮语和苗语,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瑶族支系

瑶族古有四大支系。瑶族支系细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步形成的。从元代开始,在湖南和湘桂粤边界地区分布的瑶族下山定居,耕种或租种居地周边的旱地和水田,或被招为瑶兵,屯田戌守,或迁徙而与汉族杂居,瑶族社会出现生产方式的变化,从山居游耕逐渐向定居定耕过渡,瑶族内部逐渐形成平地瑶、布努瑶、茶山瑶、盘瑶四大支系。

经元、明、清朝代,随着社会发展,各支系瑶族在称谓、风俗习惯、经济生活等方面,逐渐形成自己支系风格与特色,逐渐分化形成新的族群和不同的支系。

每一个支系,都有与众不同的独特的支系特征,形成了瑶族整体丰富的多元民族文化。根据各支系的特点,我们可以找到他们不同的分布地域;从瑶族支系的形成及其凸现的支系文化特征,如平地瑶族的芦笙、布努瑶的铜鼓、茶山瑶的石牌律、盘王的过山榜和长鼓舞等等,同样反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征。瑶族的各个支系呈现各自特色外,始终如一地保留着与瑶族认同的心理,认可瑶族的民族特性,始终是瑶族大家庭的一部分。

陈益球/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