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岛的兴衰|先秦梅山
由于独特的历史原因,关于原始梅山人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发展等具体情况,我们已无法考证,但从流传于梅山地区的历史传说、现已发现的历史遗存和出土文物推断,梅山应该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它的文明发展来得早,而且也很辉煌。但由于长期封闭,这里的社会发展缓慢,到梅山被开辟之时,其文明发展水平已经与中国农村其他地方持平甚至相对落后了。
先秦梅山
梅山腹部王爷山地区的先民,大约在1万5千年前就已将野生稻人工栽培,开始沿山溪开辟稻田。到约8千年前的时候,稻田已沿北上的湘、资、沅三水河岸达到了洞庭湖畔。由于蚩尤发明了原始的历法和刑法,最早初步认识了农作物的生长规律,生产力最为先进。梅山农业文明发展很快。在洞庭湖畔的澧县彭头山,发掘出距今8千年前的稻壳和稻草,在新化县离彭头山不远的城头山,发现了六千年以前的稻田及配套的灌溉设施,这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的水稻田。
在已出土的梅山先民磨制的石器中,很多是农业生产工具,如石斧、石锄、石铲、石刀等。出土的陶器也很丰富,主要是生活用具。
夏朝时期,梅山人已掌握了水利灌溉技术和用粮食酿酒的方法。
商朝,梅山在农业继续发展的同时,畜牧业也有较大发展。生产工具有石锄、石铲、石镰以及木制工具,同时还使用了青铜工具,这是促使商朝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后世称为“五谷”的稻、黍、麦、粟、豆,在梅山,商朝都已经有了。
西周时期,井田制的采用提高了劳动效率,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青铜农具已有使用,开垦荒地的规模扩大;田间引水和排水技术有提高;注意除草、使用绿肥和防治病虫害,农作物的品种和产量都有增加。在梅山,手工业已初具规模。分工细、门类多,青铜铸造、陶瓷器制作、车辆制造等都已经出现。商业也开始萌芽,铜开始用作货币。
梅山在春秋时开始使用的青铜农具,在战国时得到了推广,开始用两牛牵引进行耕作。
金属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大量开垦荒地和深耕细作成为可能,也为兴修水利创造了条件,农作物产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显著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大变革。
战国时期,梅山人们在峒主的领导下,兴修了一些重要的水利工程,其中,以王爷山修建的沙江和龙溪最显著。能灌溉农田300万亩,几千年来,它一直发挥着分洪、灌溉和人蓄饮水的巨大作用。
战国时王龙山的后裔医药学有了发展,其后代子孙医术高明,采用“望、问、切”三法诊断疾病,成为梅山的传统诊断法。
历史遗存显示,战国时,梅山峒主等富豪已住进了干栏式房屋。这种房屋以桩木为基础,在桩木上架设横梁,再在上面铺设楼板,在楼板上立柱、作墙、盖顶。上面住人,下面堆放杂物。这种干栏式房屋具有通风防潮的性能,适应当地潮湿闷热的气候。
早在远古时代,梅山就有了原始歌舞,这种舞蹈是模仿式的,仿效禽类的飞跃、野兽的奔跑。后来,逐渐增加了抒情的内容,如欢呼猎人凯旋、庆贺丰收等。原始舞蹈大多是集体舞。为了步伐一致,就已音乐的节奏加以协调。这样,身体的跳动(舞)、口中念念有词或狂呼高喊(歌)、各种敲打齐鸣共奏(乐),混合在一起。
春秋战国时期,绘画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林,长沙出土的战国《妇女凤鸟图》和《御龙图》,是我国最古老的帛画。此外,青铜器、漆器的花纹也由简单的图案发展到描写社会生活的复杂图画。当时长沙为楚国的文化中心,融合着梅山人们的智慧和文化艺术的才能。两汉以后,梅山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了,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很复杂,但主要是封闭造成的结果。